第53章 宣言-《在年代文里当极品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“你是……住在西边那一块儿的?”

    宋清华这么一说,付拥军就想到了住在西边的那一群下放改造的人。

    宋清华点点头:“对。”

    付拥军不敢置信的看着宋清华,要知道集团被打倒了也才几个月时间,在他们倒下之前,住在西边那一片的,可都是人人避之不及的牛鬼蛇神。

    就算后来平反了,在老百姓眼里,他们的成分也是有问题的。

    为什么?

    为什么苏锦绣宁可嫁给牛棚的臭老九,也不愿意嫁给他?

    付拥军抿直了唇线,脸色一下子变得特别的难看。

    “你是不是很奇怪,为什么她会嫁给我?”宋清华见付拥军脸色都变了,挺直的背脊这才松了点:“毕竟当初你和她提亲的时候已经是副营长了。”

    付拥军有些狼狈的撇过脑袋,他总觉得自己的心思都被宋清华给看透了。

    “其实你没必要这么想,她若是真的想和你结婚,当初就不会拒绝你了。”

    “她那是因为想回城!”

    付拥军想也不想的反驳,他总觉得,那时候的苏锦绣是真的想过嫁给他的。

    “她确实想回城,但也是真的不想嫁给你。”

    宋清华语气的淡淡的,说出的话却在不停的打击着付拥军。

    为什么?

    付拥军再一次在心底问出这三个字。

    他总觉得不该是这样的,他和苏锦绣不应该是这样有缘无分的,潜意识里想要反驳,可话到了嘴边,却发现自己根本没有立场去反驳,无论当初如何,苏锦绣现在都已经嫁人了。

    “她不喜欢下河村。”

    宋清华见付拥军虽然没说话,也没什么表情,可眼里的伤心却是真的,好心给了解答。

    “下河村对她来说,是噩梦一般的过去。”

    “我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付拥军手肘撑着桌子,抬手揉了揉酸涩的眼睛。

    他捂着眼睛说道:“其实我只是稍微有点不甘心而已。”

    不甘心他的心上人,在他不知道的时候,就嫁给了别的男人。

    “我理解你。”

    不,他一点都不理解。

    宋清华表面一本正经的点点头,心里却在反驳。

    他理解不了付拥军明明喜欢人家,却在提亲被拒后,又仿佛缩头乌龟似的缩了回去,如果是他的话,哪怕是被拒绝,只要认定了这个人,他就不会轻易的放手。

    吃完饭,宋清华看了看桌上的菜。

    今天国营饭店里面供应了新鲜的河鱼,上了一条红烧鱼,宋清华吃着感觉还行,连忙交代常石林再去买一条,留着带回家给苏锦绣吃。

    这段时间为了奶孩子,鱼汤喝了不少,红烧鱼却没怎么吃过。

    正好带回去也好给她嘴里舔点滋味儿。

    等宋清华离开后,常石林才担忧的看了一眼付拥军,小心翼翼的问道:“表哥你没事吧,我刚刚看你都没吃几口。”

    “没事儿。”

    付拥军摇摇头,他吸了吸鼻子,将心底的那股涩意给压了下去,又恢复了平时一本正经的样子。

    两个人从国营饭店里出来,一路沉默的往钢铁厂走。

    宋清华回到家的时候,正好双胞胎是醒着的,苏锦绣和沈燕一人怀里抱着一个,在厨房里忙碌的则是小严。

    沈燕看见宋清华回来了,顿时不高兴的问道:“怎么回来的这么晚,不知道家里有孩子呢?”说着,就将怀里的八两往宋清华怀里一塞:“赶紧抱着,我去做饭。”

    “没事儿,沈奶奶,我已经做的差不多了。”

    军装外头围着围裙的小严连忙笑道:“再炒个菜就可以开晚饭了。”

    “我来炒菜。”

    沈燕走过去接过小严手里的锅铲子,小严没法子,只好脱掉围裙,走到苏锦绣身边伸手帮着抱九两。

    苏锦绣正好累了,小严过来也就没推辞,孩子丢开手后,立刻伸手揉了揉自己的胳膊:“这天越来越冷了,接下来八两九两可不能出门了,我和你白天都要上班,孩子留给奶奶一个人看,会不会累着奶奶啊。”

    “不累不累。”

    沈燕连忙在厨房里喊道:“我和秀萍说好了,白天的时候,让她家小子过来帮忙看,我带他一口饭就行。”

    “秀萍婶子家的小子?”

    苏锦绣皱了皱眉:“那孩子不才十二岁么?他不上学呀。”

    “秀萍没送去上,说反正以后接她废品收购站的工作,不上学也没事儿。”沈燕正好炒完菜端到堂屋里面来,叹了口气:“我是说也说了,劝也劝了,她不信,非说反正也考不了大学,倒不如帮忙带孩子,赚点钱也能补贴点家用。”

    “这也不能让才十二岁的孩子就出来干活儿呀。”苏锦绣的眉头还是紧紧的皱着。

    “十二岁的孩子干活儿的多了,乡下那些孩子,哪个不是年纪小小的就出来挣工分了,只是吧,我觉得人还是得读点书的,至少明理。”

    沈燕小的时候,家境很好,所以读了不少书,若不是后来进了部队当护士,她早出国读书去了。

    当初她刚嫁给宋征军的时候,也是怎么都习惯不了宋征军的一些坏习惯,后来日子过长了,宋征军才改了不少,可就算是现在,沈燕有时候还会唠叨宋征军的坏毛病。

    与宋征军不同的是,沈燕的几个儿子都深得沈燕真传,无论是哪个,走出来都非常的有涵养。

    这份不同,也延续到了宋清华的身上。

    所以哪怕宋清华在乡下,打扮的像个乞丐似的将近十年,回到京城来后,也能很好的融入这里。

    “但是没用啊。”沈燕两手一摊:“怎么说都说不通。”

    “还是见识的太少了。”

    苏锦绣叹了口气:“等以后真的能考大学了,再送去读书就晚了。”

    “可不嘛,难不成读书就是为了考大学的么?那是不断扩充自己的过程。”

    听到这句话,苏锦绣也不由得对沈燕刮目相看了。

    “行了,不说了,等孩子过来了没事儿我教他认字儿。”沈燕拉开凳子,招呼他们:“都吃饭吧,小严啊,把孩子放旁边的小床上去,吃完了早点回去。”

    “欸。”小严连忙将孩子放到旁边的小床上去。

    小床的顶上吊着几团五颜六色的毛线球,毛线球的顶上挂着铃铛,碰一下,就叮铃铃的响,因为这年代的孩子不做听力筛查,苏锦绣可没少摔盆子吸引孩子注意力的。

    “我晚上不吃了,吃过了。”宋清华抱着八两在屋子里来回的打转儿,一边交代道。

    “在外头吃的?”

    沈燕奇怪的问道:“和军区里的那些孩子?”

    她也是在八两九两满月的时候才发现,宋清华不知道什么时候和军区里那些十八九岁的走的那么近了。

    “不是他们,是以前认识的人。”

    沈燕点点头,也没多想。

    等回了房间,苏锦绣一边拆头发一边问道:“你去找付拥军了?”

    “嗯。”

    “我不是说和他没关系么?”

    苏锦绣回过身来嗔怪的瞥了他一眼:“你居然还去找他去。”

    “有人觊觎我媳妇儿,我当然得注意点儿了。”

    宋清华歪在床上,一手托着脑袋,一手在逗着两小只一起玩,沈燕晚上要回军区去,所以吃完晚饭就被小严给带走了,这会儿偌大的宋家小院儿,只有宋清华和苏锦绣两个人,所以宋清华这会儿本性毕露,丝毫没有白天那种温和文雅的模样,反而笑的有点痞痞的。

    “我都结婚了,付拥军可不是这种人。”

    “这么说你还挺了解他的?”

    宋清华忍不住的怪声怪气的说道。

    苏锦绣翻了个白眼,回过头背靠着梳妆台,似笑非笑的看着宋清华:“你这吃的哪门子的酸醋,又酸又臭,他喜欢的是以前那个小可怜苏锦绣,可不是我。”

    苏锦绣说的是原主,宋清华却理解成是她的伪装。

    顿时脸上挂上大大的笑容,一双乌溜溜的眼睛黏在苏锦绣脸上,神情颇有些得意洋洋,好似在说‘果然你的本性只有我知道’。

    苏锦绣见他误会了,也不好解释,干脆起身掀开被子上了床,侧躺在两个孩子的另一边。

    宋清华和付拥军见了一次面的作用还是有的。

    至少后来去胡家,就再也没有遇上过付拥军。

    时间过的很快,一晃眼的功夫,就又到了年底,今年是二月份过年,双胞胎十一月份生的,到过年的时候,也有将近三个月了。

    脸是越长越胖,也越来越好看。

    苏锦绣吃的好,奶水自然好,养出来的孩子也自然好。

    秀萍过继的儿子叫张小龙,天天来宋家帮着带孩子,他年纪虽然已经十二岁了,看着却有些瘦小,不太爱说话,好几次苏锦绣回来遇上了,他也只是喊一声婶子,就飞快的跑了。

    腊月二十四那天,厂子里再次组织看电影,看的依旧是苏锦绣的连环画改变的电影《我们能做些什么》的冻雨雪灾篇。

    苏锦绣的连环画一共三次改编成电影,而这一次,是最顺利的一次,也是制片厂做的最舒心的一次。

    因为地震预警电影让凤凰城死伤少了很多,这一点百姓不知道,上面的高层却是都知道的。

    苏锦绣虽说没有进体制,却早已经进入了很多大人物的视线了,若不是现在局势未定,苏锦绣恐怕早就被特招进体制了。

    在冻雨、雪灾篇里面,苏锦绣加入了一个新人物,那就是京城女孩红梅。

    她是纺织厂的一名女工,初中毕业,没上高中,就因为母亲身体不好而回来接替了工作,她勤奋好学,勤劳美丽,在和洛桑还有建国相遇的时候,正好是在冬天。

    整个京城被大雪淹没,街道上无人敢走。

    红梅因为没有预估到这种情况,家里无米下锅,为了体弱的母亲,还有幼小的弟妹,她独自一人走在风雪中,只想去粮油店赊欠一点粮食,可她太饿了,也太冷了,在路上就晕倒了,于是就被刚刚到京城的建国和洛桑给救了。

    建国拿出身上仅有的粮票为红梅买了两斤粗粮,红梅则是得知他们无处可去的时候,将他们带回了家。

    有了粮食,红梅一家终于能吃一顿饱饭了,而建国和洛桑,也终于能烤烤火,暖暖身子。

    第二天,建国先回部队报道,洛桑则是留在了红梅家,期间,经历了隔壁的邻居想要杀洛桑的狗做食物,也经历了周围四邻为了一顿吃的,闹得不可开交。

    洛桑则是贡献出自己的肉干,帮助红梅一家度过这艰难的时候,一直到建国从部队回来,带回了粮食,红梅才哭了,她给建国写了欠条,建国不要,但是她坚持。
    第(1/3)页